●原始熱河鳥的化石揭示了「從龍到鳥」的演化過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瀚林 攝
●生存在白堊紀的霍夫曼滄龍是體長可達15米的海洋兇殘獵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攝
●長達26米井研馬門溪龍化石是國家自然博物館的明星展品。 香港文匯報 記者郭瀚林 攝

「大恐龍化石真是太震撼了!霸氣極了!」在馬門溪龍骨架標本前,遊客不時發(fā)出讚嘆。經過四個多月的精心改造,國家自然博物館「脊椎動物的崛起」展廳正式對外開放。步入一層中央展廳,長達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許氏祿豐龍、上游永川龍的骨架標本等便映入眼簾。整個展廳的展品數量達到了197件,其中超過七成的展品是首次展出,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26米馬門溪龍化石成焦點

展覽分為七個單元,「重返海洋」單元中,滄龍頭骨化石尤為引人注目,滄龍在當時是體長可達15米的海洋兇殘獵手。長達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化石則是「龍行大陸」單元中「復出」的明星展品,位於整個展廳中的中心恐龍池中,成為了觀眾矚目的焦點?!覆溉槌醅F」講述的是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以及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演化的過渡類群,如二疊紀擁有雙犬齒的食肉動物狼鱷獸,其化石標本首次展出。

在此次升級中,國家自然博物館還引入了裸眼3D展項,配合精心製作的侏羅紀晚期上游永川龍與多棘沱江龍的打鬥場景、白堊紀晚期霸王龍與三角龍的打鬥場景進行滾動播放,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緊張與刺激。

北京市民葉藝楠一直以來都非常喜歡歷史文物,這份熱愛也自然而然地傳遞給了女兒。她告訴記者,孩子每次看展都能學到很多新知識,不僅能讓她近距離接觸到歷史文物,感受它們的魅力,還能通過生動的展示方式,讓他們了解到自然界的奧秘和生命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起關愛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