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浩月
提到歐陽修,最廣為人知的,除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醉翁亭記》等代表作品,還會想到什麼?他的文學(xué)成就和政治成就,哪一個更大些?他的性格特點、人格特徵、情感特質(zhì)分別又是怎樣的?用當(dāng)代的眼光看,他的歷史與文化價值,重點體現(xiàn)在哪裏?——越了解歐陽修,就越覺得他是位談不盡的人物,而越談?wù)摎W陽修,就越覺得他是位開明的、進步的、格局大的古代人物。
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何楚涵所著《人活起伏歐陽修》一書,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上述問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問題並不難理解與闡述,每位在文學(xué)上親近過歐陽修的讀者,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這本書的特點是,以頗為通俗、鮮活、靈動的語言,解讀並闡釋了歐陽修,使人覺得,他並不像一位一千多年前的人物,而像當(dāng)下正在活躍的一名文化老人,正在生動地參與我們的文化與生活,他很像一位職場上的先行者,像一位剛正不阿的諍友,以及值得託付理想與信念的導(dǎo)師。
作者把「人活起伏」這四個字寫進書名,主要是描述歐陽修在政壇上的波折,作為韓愈的粉絲,他竭力改變北宋文風(fēng),從未放棄在科舉制度層面以文風(fēng)的改變帶動政風(fēng)的變革,同時,他也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死諫派」,在皇帝面前向來敢言,宋仁宗、宋英宗對他是「又愛又恨」,不斷對他進行外貶,又反覆對他提拔重用,所謂人生起伏,在歐陽修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據(jù)記載,歐陽修在兩任皇帝當(dāng)政期間,除了三次被貶,還數(shù)次要求主動降職,對於不拿官職高低太當(dāng)回事的歐陽修,皇帝也沒有辦法,所以,歐陽修的「起伏」,多是他自找的,他在官場上的表現(xiàn),更接近於內(nèi)心坦蕩的文人,而非精於計算的政治家。
《人活起伏歐陽修》這本書,表層寫的是歐陽修的起伏與他的活法,但內(nèi)裏是在書寫他的修養(yǎng)、修為與修行,他的父親歐陽觀雖是地方官,但他四歲時父親去世,使得他回歸普通人身份。長大成人後,對父親在世時的名聲的崇敬,以及對偶像韓愈的精神追隨,使得歐陽修的一生,都被良好的品格所浸潤,他雙目如炬,提攜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後來均成為思想文化巨星,他胸懷寬厚,雖與晏殊、范仲淹、司馬光等師友或同僚有分歧,但均是觀點之爭並未結(jié)仇,他甚至?xí)e薦自己政敵呂夷簡的兒子呂公著擔(dān)當(dāng)重任,無愧「大宋第一伯樂」的名號,在今天看來,能夠在封建王朝有此覺悟與格局的人,實屬難得。
《人活起伏歐陽修》不算是嚴(yán)格意義上歐陽修的傳記,但卻是一本好讀之書。它的好讀在於,用點和線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勾勒出來歐陽修的一生。所謂的「點」,是該書從歐陽修出生的地方寫起,寫到去世的地方,中間涵蓋了他當(dāng)過官的每個地點,可以說較為完整地記錄了歐陽修的活動軌跡,這個軌跡亦描繪出歐陽修的人生地圖,四川綿陽、湖北宜昌、安徽滁州、安徽阜陽、河南開封、河南洛陽、山東青州……在這幅人生地圖上,歐陽修來來回回,奔走不停,但目的卻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是想塑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年代。
理想主義,是貫穿歐陽修一生的一條線,在文學(xué)層面上,他的理想主義是總結(jié)經(jīng)典、繼承人文,為此他幾乎用一生時間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等;在政治層面,他的理想主義是整頓吏治,提拔能人,淘汰庸官,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解決冗官、冗兵、冗費問題。他的文學(xué)理想大部分實現(xiàn)了,但他的政治理想?yún)s以失敗告終,但綜合評價來看,歐陽修的一生是充實、飽滿、豐富的一生,他的「失敗」與他自身無關(guān),在宋神宗時代,他身居高位,卻不下一二十次提出辭職申請,這一定程度上捍衛(wèi)了他的理想主義色彩,為他的個人形象塗抹了更為令人尊重的一筆。
歐陽修去世於穎州,享年六十六歲,去世前並無遺言。他曾寫過「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別滁》),意思是說,他只是和往常一樣醉了而已,不必因為他的離開而悲傷,有了這句詩,想必歐陽修對自己的一生是會感到無悔的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