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因為保育原因,不少宴席中的湯品都從「紅燒魚翅」改為「燕窩羹」。說實在,這兩種湯品其實沒有共通點的,只不過二者都是用上名貴的食材,所以大家喜歡如此對調(diào)。
燕窩是「至清之物」 不應(yīng)額外加油
燕窩在清初已是常見的食材。清代食家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內(nèi),共20次提及「燕窩」,其中不少是深入探討燕窩用法的文章。
袁枚認(rèn)為燕窩是「至清之物」,不應(yīng)該額外「加油」。他指出一般廚子在做飯時,喜歡預(yù)先煉好一鍋豬油,然後在上菜之前,「勺取而分澆之」。這個做法在今天來說,就是澆「明油」(也叫「尾油」),用意是讓菜式最後沾上一層油脂,增加光澤。
有些廚子,如魯菜廚子,會在煉好豬油後,再在油中加入香蔥,熬成蔥油(閩廚愛用紅蔥頭煉油)。於是,那一勺「明油」不單能夠「增亮」,更可以「提香」。這個做法本來無傷大雅,但是袁枚卻認(rèn)為這與「至清」的燕窩並不匹配,甚至認(rèn)為這是「玷污」了燕窩。他甚至認(rèn)為不知其所以然的「俗人」,「長吞大嚼,以為得油水入腹」,像是前生就是「餓鬼」。(《隨園食單·須知單·戒外加油》)
我也認(rèn)為燕窩是不適宜「加油」。這可能是因為我最初的認(rèn)知中,燕窩多是甜點,並沒有一滴油。所以,我心中的燕窩羹應(yīng)該是用清雞湯(最好像「開水白菜」的清如開水的雞湯)烹調(diào),並用金華火腿點綴,清而不濁、香而不膩。
雞豬魚鴨為食材中「豪傑之士」
身為「吃貨」的袁枚,除了講究「搭配之道」,也是很「實在」的。他在《隨園食單·須知單·戒耳餐》中提及時人待客,常常只是為了「誇敬客之意」,故意用上大量「貴物」。這種「務(wù)名」的行為,他稱之為「耳餐」,「非口餐也」。(按:大概是指聽到別人誇讚自己。)
袁枚認(rèn)為世人大都「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因為「豆腐」與「燕窩」的性質(zhì)一樣,都是本味寡淡,需要煨上其他食材的味道方是可口。他把雞、豬、魚、鴨,比喻為「豪傑之士」,因為它們的「本味」都是「自成一家」,用今天的說法,就是辨識度甚高。反之,海參、燕窩,都是「庸陋之人」,「全無性情,寄人籬下」;意思是,海參和燕窩的本味都很淡,如果不用高湯煨煮,其實只是徒具「貴名」,並不美味。
袁枚接著說了一個故事——他有一次參與了某太守的宴席。太守為誇耀自己待客至上,於是用「如缸」的大碗,白煮了燕窩四両。袁枚試吃,覺得「絲毫無味」,但是受款待的賓客卻爭相誇讚。率直的袁枚見之,忍不住嘲諷道:「我們是來吃燕窩,不是來販賣燕窩?!固氐拇_很好客,但為了讓大家看到燕窩用量之多,故意用開水白煮,這怎樣能吃得入口。假如真要「徒誇體面」,不如直接在碗中放上「明珠百?!?,這樣更能顯示那「萬金」價值。反正,大家都不是為了吃飯而來!
據(jù)說,一枚雞蛋的營養(yǎng)價值不比燕窩低,而且更便宜,更有味道?;蛘哒嫒缇W(wǎng)友調(diào)侃,「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於我而言,雞蛋更勝燕窩。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xué)「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shù)管理榮譽文學(xué)士」課程統(tǒng)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jiān),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