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每天晚飯後的娛樂就是緊貼內地追看一套名為《小巷人家》的電視劇。這套劇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因為其貼近生活的劇情設定、那充滿煙火氣的溫情故事實在熨貼人心。

在看此劇時,不僅能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亦能令我獲得一種溫暖。製作精良,劇本立得住,是不少觀眾對《小巷人家》的印象。在劇中,隨著時光推移,主角經歷恢復高考、知青返城、中美建交、改革開放等重要時刻,這與每個小巷人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編劇以喜劇包裹溫暖內核,細細打磨人物(當然劇中的演員也將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把小巷人家的喜怒哀樂娓娓道來。該劇呈現的溫暖與濃濃的煙火味,對於在繁忙急速的城市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溫情;對於人與人之間總是充滿距離的都市人來說,更是一種溫暖的慰藉。

這套劇集除了能讓我感受到遠親不如近鄰的的人情味以外,也給予我空間去深思該如何教養子女。劇集主要圍繞同住一條小巷的莊、林兩家發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正值內地高考恢復,身為教師的莊超英和妻子黃玲將兒女高考作為家庭頭等大事,鄰居林武峰和宋瑩一家受其影響也開始關注兒子的學業。

莊超英、黃玲一家看似和諧體面,兒子莊圖南刻苦好學,女兒莊筱婷乖巧懂事,但莊超英把自己的懦弱愚孝強加於妻子和子女身上,讓家人備受傷害。他亦相信作為父親就是要為子女安排好一切,這是對他們最好的做法。相反,隔壁林武峰、宋瑩一家看似我行我素,兒子林棟哲異常頑皮,實則夫妻間相互扶持,親子間相互尊重,家庭熱鬧而圓滿。兩個家庭的相處模式令我不期然地反思作為母親的我,是怎樣和我的女兒相處的呢?

我曾經看過一些研究,發現天下間的父母基本離不開以下四種:權威式、寬容式、忽略式、獨裁式。

當我回想過往這16年來與女兒的相處,我認為我比較貼近是權威式的一類。所謂權威式並不是指任何事情上都態度強硬,無時無刻表示「我說的就是對的」、「因為是我說的,所以你要做」,而是指會為孩子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但同時保有彈性,並試圖理解孩子,會高度回應孩子的需求,也會因應孩子的表現引導孩子反思和學習。

我和女兒相處時會支持並盡量滿足她的需求,並通過公開的家庭討論指導她,讓她發表自己的看法,給予她獨立思考的空間,並從中幫助她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我也有和女兒意見不同的時候,遇上這種情況,我不怕與她發生衝突,因為我相信她的判斷力,也相信真理愈辯愈明。我一直認為這樣的方式,能讓親子雙方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孩子長大了,才會繼續和父母有商有量,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觀察判斷是父母最大功課

雖然我個人是以這種方式教養女兒,但我並不否定其他的教養方式,畢竟每一種方式對父母來說都是一種學習,沒有絕對的對錯,歸根究底觀察和判斷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適合自己的家庭跟孩子,又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進行調整,還是需要為人父母者的靈活運用,最終才能發展出一套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