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前輩說「問字攞腔」是由粵劇泰斗薛覺先創造;但亦有人說是由張月兒創造出來,粵曲和粵劇界的藝人紛紛效尤。

根據《粵劇大辭典》的解釋,早期粵劇戲班藝人在演出中用板腔演唱,拉腔時生角多用「呀」音,旦角多用「咿」音,拉腔過於單調,而且不管是開口的字音抑或閉口的字音,發音拉腔都用同一方法,顯得生硬和拗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名伶薛覺先首倡「問字攞腔」的演唱方法。他根據拉腔前最後一個字的字音,來選擇相應的發音方法拉腔。歸結起來就是「腔由字出,字隨腔落」。問者,查究也;攞者,廣州話有取、選擇的意思。根據唱詞中的字而選擇拉腔的發音方法,故稱「問字攞腔」。用「問字攞腔」演唱,拉腔流暢自然,每句都有不同的變化發音,使觀眾耳目一新,因而受到廣泛而熱烈的歡迎,粵劇行內演員爭相仿效。

我在這裏補充一點,男聲唱用「呀」音最響亮;女聲唱「咿」音傳得最遠,最適合昔時廣場式演出,男女不同聲,觀眾不易混淆。

另外,唱粵曲重視「發口」,「發口」是指拉腔時所用的聲音;其中一種技巧便是「問字取腔」,即以該字的韻母唱出旋律。節奏即是行腔的高低跌宕;如果要行腔有創意,可以在叮板節奏方面作出變化,使令行腔有跌宕起伏的感覺。梆黃唱段以先詞後曲的方式撰寫,演唱者可以根據固定的結束音自由創作旋律。同一段唱詞由不同的唱家演唱可以有不同的唱腔;而設計合適的唱腔,要配合曲詞、角色性格及狀態等不同元素,對演唱者來說難度甚高。

不過,名家中也有不用「問字攞腔」。小明星在唱法上,善於「問韻攞腔」。韻即曲韻,也就是曲詞的韻味。「問韻攞腔」就是從詞曲的意韻、曲意中取腔。有人說,小明星獨特的「腔韻」是從王心帆的曲詞中「創」出來的。王心帆給她的每一首曲詞,她都反覆吟誦、體味,然後「度」出「腔口」,慢慢推敲和擬定。可見,藝術無疆界,推陳出新,才可使藝術生命不斷延續。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