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勳 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首席理事長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作為在深圳創業多年的香港青年,筆者深刻感受到國家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戰略帶來的巨大機遇。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過程中,香港與內地在創新科技、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化,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除了能夠繼續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外,更會逐步轉型為一個全球領先的科研產業樞紐。站在國家發展的潮流中,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創新,不僅促進個人成長,更可與國家共同進步,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紅利。

深圳作為中國創新科技的前沿城市,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快速的技術迭代能力,這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僅深圳南山區就孕育出騰訊、大疆、中興這些舉世矚目的科技巨頭,以及214家上市公司。筆者所投資的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專注於物流和港口領域的無人化解決方案,曾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全自動化無人港口——廣州港,提供算法支持和調度方案,幫助降低運營成本,並提升效率。這一項目的成功彰顯了大灣區在科技落地應用的巨大潛力。

依託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香港在科研方面的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全球擁有領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通過產學研結合,不斷推動技術創新。以筆者個人的經歷為例,筆者曾與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共同開展機器人在線探索式SLAM項目,這項技術不僅應用於我國的無人車項目,還在多個實際場景中得到驗證和優化。

近年香港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出臺了多項支持科研和創業的政策,包括創新科技署產學研1+計劃、創新科技基金等。從香港科學園到河套落戶,到香港科技大學啟用廣州校區,越來越多香港科研機構和企業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布局,參與國家的新質生產力建設。這不僅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一步,更是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在香港,我們可以接觸到全球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在深圳,我們則擁有最完備的供應鏈和製造能力。這種「科研在香港、製造在深圳」的模式,正是大灣區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國家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策略。筆者有份參與的無人駕駛項目曾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利用無人駕駛技術為社區提供抗疫物資無接觸配送服務。這不僅幫助社區解決了疫情期間的物流問題,也為無人機的技術應用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這些成功的背後,離不開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的政策支持。香港正在大刀闊斧地推進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企業落戶。筆者在深圳參與了多個與香港高校、研究機構合作的項目,不僅推動了公司的發展,也讓我們看到香港作為全球科研樞紐的重要地位。

借助政策紅利推動創科創業

以筆者參投的另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作為另一個例子,這家初創公司不僅依託香港的科研資源,還與深圳的製造業緊密合作,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產品研發、生產和市場化,在全球眾籌平臺上一炮打響。這種「香港創新、深圳製造」的模式,不僅推動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也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樹立了榜樣。

在這個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時代,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的創業之路充滿了機遇。對於想要投身創新創業的青年,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香港的科研優勢。香港擁有全球領先的科研實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量子技術等領域。作為香港青年,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內地的產業基礎緊密結合,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市場應用。

二,抓住大灣區的政策紅利。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無論是創新科技、金融服務,還是文創產業,大灣區都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和產業鏈條。青年創業者要積極利用這一區域的政策紅利,推動自身企業的發展。

三,敢於冒險,勇於創新。科技創業本質上是一場冒險,但正是在這種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創新才能得以實現。香港青年要有勇氣邁出舒適區,敢於嘗試新技術、新模式,與內地企業和市場共同成長。

四,融入內地市場。內地的市場規模龐大,充滿了發展機遇。香港青年在創業過程中,要主動融入內地市場,學習內地的商業文化和市場規則,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在國家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香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科技發展機遇。未來香港青年一定能夠在大灣區的舞臺上展現出更大的作為,為國家的科技自立、民族復興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