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有言:「無多言,多言多敗。」

「多言多敗」這個道理,十分顯淺易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能管得住自己舌頭的,又有幾人?

孔子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都是在提醒人毋多言,說話要小心謹慎。

孟子說:「我知言。」是說自己懂得說話的智慧。「知」字,從矢從口;「矢」是箭的意思,意指一箭射中目標;配搭「口」字部,便是說話說得準的意思。「知」字下面加上「日」字,便成「智」字;望文生義,是指常常說得準,是智慧的表現。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然而世間不知所云的人卻佔多數。

古代有個「亡斧者」的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有個人不見了斧頭,便懷疑鄰人的兒子把它偷去了。「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亡斧者留心觀察鄰人的兒子,看其步姿、樣貌和談吐,怎麼看都覺得他形跡可疑,好像真的偷了斧頭似的。

「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過了不久,亡斧者挖掘地溝時發現了斧子。從此,亡斧者「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實在可笑,在亡斧者的眼中,鄰人的兒子從此不再像偷斧的人了。

失而復得,不知道「亡斧者」會不會為自己之前錯怪別人而內心愧疚呢?有了成見,才去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看法,實在是不少人容易犯的錯誤。

要公開承認說錯話,是很需要勇氣的。有些人放不下面子,為了堅持自己仍是對的,惟有扭曲真相。例如,「亡斧者」大可以說發現的斧頭不是原先那一把,欺騙自己,繼續去錯怪別人。

筆者學校教導同學「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流言止於智者」、「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等文言古訓,就是教導同學要三思而後言。

「我知言」之後的一句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說話??慎是被動的表現,較為主動的做法就是用說話去造就人。

孔子談及一些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這些人時常聚集一起,卻終日不談正經的事。原來只要認識一個人日常的話題,便可大概知道這個人的質素如何。

言談舉止可判斷人品

有時候,甚至不用去聽說話的內容,單看他說話的表現,便可判斷人品。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言未及之而言」者,是別人還未說完,便急著插嘴說話,這是急躁的人;「言及之而不言」者,是別人已經說完,該輪到自己說話而不說,是不說真話、隱隱瞞瞞的人;「未見顏色而言」者,是不理會別人的面色,不理別人想不想聽的人,他們常常自說自話、喋喋不休,是只顧自己、不理別人感受的人。

孔子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說話的態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說話有誠信,哪怕只是談生活小事,也要有誠信。

曾子的妻子往市場去,兒子哭鬧著要跟來,她於是對孩子說:「不要跟著來,回來宰一頭豬煮給你吃,好嗎?」曾子的妻子回來後,表現得若無其事,曾子於是把一頭豬宰殺了,並說,不可欺騙孩子,以免他們他朝有樣學樣!

中華文化在言語上大有智慧,不僅僅是文學水平的層面,更重要的是於修身、立德上的影響。大家要好好學習啊!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臺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