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這個星期香港市民真的忙得很,就算平常沒有很留意體育方面的新聞,也留意到中國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旋風式訪問香港3日,引發全城體育狂熱。奧運健兒訪港早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後便有此節目,筆者也是從這一年起因工作關係可以接觸金牌選手,分別多次在紅磡體育館、香港大球場、新伊館、九龍公園泳池及維多利亞公園泳池等觀看過表演,每次近距離接觸都令身為體育迷的我感到十分榮幸,到今次第11次參與「奧運健兒大匯演」也是同樣心情。
回憶起第一次接觸到奧運金牌選手是1984年,我負責拍攝部分運動員上山頂旅遊。當時運動員比較少,一早去到酒店接他們,在途中他們也沒有什麼架子,大家談天說地,最有印象的就是跳水金牌獲得者周繼紅及中國奧運第一金許海峰。許海峰在傾談中感覺是個很傳統的人,很愛國,可能他覺得那時候的香港人並不很認識國家,所以在言談間經常將國家掛在口邊,並表達應如何去愛國;周繼紅相對則比較文靜,亦完全沒有架子。一路上暢談,最後大家還交換地址方便通信,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無手提電話無WeChat,一兩次通信,寄寄聖誕卡賀年卡後就沒有聯絡,多年後見面他們已經忘記我了,當然筆者自己也沒有盡長期聯繫關係的努力。
體育傳媒主要是訪問運動員,而多做運動員專題特寫,更能了解運動員內心世界,所以大家更容易成為朋友。因工作關係,早年也有幸與一些中國運動員成為朋友,如李寧、童非、許志強、劉璇、江嘉良、莊泳,但始終大家並不是在同一個圈子中,幾年過後,友誼就會淡下來,大家再沒有接觸,很容易就會忘記對方,再次提起或者有少少印象,可能已成過客,談不上一段友誼,因為友誼總是需要時間經營和建立的。但經過這麼多次的接觸,筆者總覺得中國奧運健兒每次都對我們香港人很親切、很熱情、很友善。
近年因負責工種不同,已經很少接觸運動員,但這次在新伊館大匯演場地看到無論在臺前或是幕後,健兒們都很投入安排的環節,令到觀眾瘋狂歡呼,筆者也有幸與他們打卡拍照,看到他們對所有Fans都很熱情,看來即使人不同了,但中國運動員親切的心都沒有變。
健兒旋風訪港,為香港帶起體育熱潮,也使香港年輕一代民族認同感倍增。「體育」是一個很正氣的範疇,對青少年成長更是大有幫助,可學習運動員的毅力和永不言敗的精神,對社會發展尤其正面。隨著啟德體育園建成,明年全國運動會將在粵港澳三地舉行,希望屆時能成功建立熱烈的體育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