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科學裝置集群賦能創新 運用港科技能力助產業升級
在充滿活力的巴西,以「廣東造」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全國人大代表、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廣東是新能源汽車大省,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力箭一號遙三商業運載火箭1月底發射升空,廣東商業航天在年初迎來「開門紅」。目前,由廣東商業航天獨角獸企業中科宇航參與研製的「力箭一號」系列運載火箭已將37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
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極地」號新年出塢下水。「夢想」號是全球唯一一艘具備11,000米鑽探能力的科考鑽探船。廣船國際副總經理周旭輝說,「新訂單排到了2028年。60%以上的訂單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LNG雙燃料、甲醇雙燃料動力的新型綠色船型。」
從陸地到空天,從內陸到海洋,這是大灣區高端製造業的底氣。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明確要求。要在新質生產力探索的新賽道上贏得先機,提升科創實力是關鍵。「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在《全球創新指數》排第二,大灣區城市如何進一步協同積累科創「家底」,也是不少代表、委員和專業人士的思考重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兩會報道
「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發揮還不夠。」全國政協委員、佛山市政協副主席、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唐冬生指出,目前存在企業自主研發投入不足、原始創新動力缺乏。此外,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總體不高,數字化、智能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仍比較缺乏。
港創科力量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孫志嘉看來,「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大命題,把這個命題分解下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發展好基礎研究。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至關重要。」因此,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布局建設更多大科學裝置,盡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可以對基礎研發、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等創新全鏈條進行賦能。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此過程中香港創科力量不可或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表示,香港有五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強,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匯聚了世界頂尖的科研人才,與國際科研網絡保持緊密合作,這些都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提供強有力支撐。同時,特區政府也在布局並推進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科技等新興和未來產業,相信有助打造出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製造」品牌。
藉港國際化優勢引進外國科技
「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最大的貢獻就是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科技能力,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化方面提供自己的貢獻,幫助產業利用新的技術形成新的工業或者完成傳統產業的升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這樣分析。
黎少斌認為,對於新質生產力而言,大數據的應用至關重要,既可以創造更多新的科技和生產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這和過往的發展模式以需求或投資為導向完全不同,是用科技創新作為驅動模式來增加經濟發展。」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可以更便捷將外國一些適當科技引進來,「正如在香港工業4.0時代,連續十年和德國的工業大學和研究院合作,將技術帶來香港產業,這種模式也可幫助灣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自主可控能力成產業發展關鍵因素
人員和資金等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是激活新生產要素的關鍵因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主席林克慶在《關於鼓勵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中提出,加快建設人才高地,提升人才出入境「白名單」制度,探索在廣東與港澳口岸實行特殊人才「無痕」自由通行。在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上,林克慶建議發展科技金融,建立覆蓋創新鏈全環節的科創投資基金體系,打造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體系。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驅動力在於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離不開科研人才、科創成果應用、產業鏈布局構建等多方面因素協同發力。然而,以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為例,關鍵技術領域芯片產業仍舊存在「卡脖子」難題,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已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今,中國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鏈的安全、自主、可控,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籲供應鏈立法 保護內地產業安全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頴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產業鏈、供應鏈,大致可以分為前期研發、產品設計,到尋找原材料再到生產,之後還有品質控制、檢測認證等環節,且分布在不同地方甚至區域,每個環節都有風險存在。林至頴認為控制供應鏈風險至關重要,「最理想的狀態是成為供應鏈鏈主,具有影響上下游結構的能力,擁有標準制定權、價格話語權。」
然而,在當前大國博弈中,個別國家出臺了相關供應鏈安全的政策、法律,限制了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林至頴認為,在這種境遇下,我國供應鏈安全亟須法律工具,保護內地產業安全。「國外供應鏈立法重點保護本國的核心優勢產業,幫助本國產業參與海外競爭,保護本國企業的海外利益,將產業競爭優勢歸納在法律體系之下保護。這些方面中國還需要學習和了解。」
大灣區創科階段性成果
科研資助
?至2023年中,約8億元人民幣內地科研經費獲批「過河」予本港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行約530個研發項目
?「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撥款總額逾10億港元,支持380個粵港高科技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2019年推出至今批出86份申請,香港部分涉款1.72億港元
人才支持與互聯互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9年起先後向港澳地區開放「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今年更進一步開放「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造就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學術帶頭人
?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註,便利內地人才南下來港進行科研、文教、衞健、法律、商務等交流訪問;在港註冊公司的非中國籍科研人員亦可申請兩年或以上的「一簽多行」簽證,順暢高效到訪內地開展科研考察
◆來源:香港文匯報資料室
代表委員建言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
?健全汽車智能駕駛政策或法律規定,特別是明確「機器駕駛人」的定義,解決智能駕駛法律責任認定等有關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
?發展科技製造業需要大力度的資本投入,企業要敢於投資未來才有未來,要運用AI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開發工業軟件和高端裝備,構建新型工業化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
?加快布局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低軌商業衛星互聯網,既可以賦能海洋經濟、低空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還能應用於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也有助增進民生福祉。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工商聯副主席、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
?盡快成立中國機器人協會。通過發揮協會的橋樑紐帶作用,組織創建「產學研用金政」協同創新機制,打造涵蓋技術、人才、平臺、金融、政策以及國際合作等要素互動融合的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