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2年香港中文大學舉辦資訊日。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鼎煌)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下周三公布。因應香港致力吸納及培養人才及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有消息透露,施政報告將提出放寬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取錄非本地生學額的上限,由現有的20%倍增至40%,並鼓勵各大學更積極從各地包括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等招生。多名教育界人士昨日回覆香港文匯報表示,增收大學非本地學生不單可推動香港教育產業化,更可填補因本港出生率下降導致的人才短缺問題,為香港未來發展儲備動能,但需要關注大學校舍和宿舍等配套,亦可考慮增設獎學金,焦點資助成績優秀但家境相對困難的學生,吸引更多海外尖子。 

圖為今年9月,李家超與香港科技大學的非本地生交流。 李家超Fb圖片

消息透露,新一份施政報告會提出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並將八大取錄非本地本科生的上限,由目前20%提高至40%,而各大學都對有關建議表示支持。報告又會提出,鼓勵各大學向「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招生,讓生源能更多元化,而不會過度集中於內地生。

院校有能力吸納 課室空間無問題

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周文港認為,此次增加八大非本地生學額,對推動香港教育國際化大有裨益,且香港目前面臨少子化、老年化、人口外移和人才錯配等情況,增加非本地生入學就讀將能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

他強調,取錄非本地生是以額外收生形式,本地學額不受影響,而外界關注非本地生增加或導致大學校舍、宿舍等配套措施負荷加重。目前,八大都有能力處理吸納更多學生,且近年特區政府已為八大投入100億元興建新教學大樓及設施,預計未來三年至五年內可落成,相信課室空間不成問題。

為大學創收 利教育產業化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新政策可為香港吸納年輕學生,並能填補近年因本地出生率下降導致的人才短缺,而非本地生屬自費就讀,不受政府資助,相當於為大學創收,亦能推動香港教育產業化,及減輕大學對政府資助的依賴。

他認為增收非本地生可為香港打造教育樞紐、推動香港教育走向國際化賦能,建議各大學可按自身的學系及專業優勢,設計更吸引學科,增加各項課程非本地生收生比例。他亦認同,除了內地尖子外,香港亦應多吸引如「一帶一路」國家學生來港就學,同時提升獎學金,資助成績優秀但家境相對困難的學生,為香港吸納多元化人才。

須確保教學質量及校舍配套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梁子穎關注到新政策實施細節及各大學增收非本地生的教學安排與配套支援,建議特區政府及各大學需要認真思考,及早籌劃解決校園因學生增加的負荷問題,確保教學質量,要照顧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上的需要。

推進兩地職業教育資歷互認 拓港青出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鼎煌、文森)有消息透露,施政報告會推進職業訓練局與內地資歷互認。周文港認為,目前香港與內地學歷互認,集中在學士學位及以上程度,如能拓展至包括高級文憑等職業教育資歷互認,可促進兩地職業技術人才流動與優勢互補,也可擴闊香港年輕人才的出路。

工聯會建議施政報告全面檢討職業再培訓計劃。

鄧飛認為,現時香港的高級文憑及不同職業教育資歷行業涵蓋較廣,如要推行兩地互認機制,可優先針對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的相關行業領域互認,推動兩地人才交流流通。

梁子穎表示,若能實現高級文憑互認對兩地技能人才交流是好事,相信對兩地均有受益。不過他亦指,要關注新舉措會否變相有機會放寬大量內地技術工人來港,讓僱主以較低薪資聘請,需要避免影響本地就業。

另外,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昨日就施政報告的職業教育提出建議,認為香港正面對本地勞動力不足難題,要推動高質量經濟發展升級及轉型,整體人力資源規劃需要配合國家發展及香港的定位,包括現行的職業教育規劃,讓社會及產業發展時與職業教育接軌,長遠亦應訂立人才需求時間表,以適時培訓專才。在再培訓計劃的課程方面,現時報讀資格限制在副學位或以下人士,委員會建議應放寬供較高學歷者亦能報讀,並增加每日津貼,及涵蓋至兼讀制課程。

責任編輯: 趙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