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180年前的今天,是中國近代史上叫人痛徹肺腑的一天:英軍兵臨南京城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的第一條不平等條約,香港島遭強迫「割讓」,其影響之深遠,與往後中國整個局勢發展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如今整整三個甲子過去,香港已於1997年順利回歸祖國,中華民族亦步進偉大復興的新里程。知史鑑今,在《南京條約》簽訂180周年的歷史性日子,香港地方志中心今日(8月29日)特別聯同江蘇及南京地方志辦公室舉行地方志互贈及主題研討會,探索其中的歷史影響。香港文匯報專訪了中心編審委員會委員、資深歷史學者趙雨樂,在重溫這一段傷痛的歷史的同時,更希望鑒古知今通未來,藉著探索有關《南京條約》的深刻教訓和警示教育意義,以及從其一系列的後遺癥,以至如何引導中國進入歷史新階段等重大的啟示作用中,學習和汲取歷史智慧。

◆ 趙雨樂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分析有關《南京條約》的深刻教訓和警示教育意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在英軍武力脅迫下,1842年8月29日,中英雙方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它的不平等之處在哪?趙雨樂解釋,根據現代標準,凡是國家雙方簽訂條約,都應該面對面坐在一起,「一五一十」地商討妥當才簽署,但中方當時是被迫坐在英國戰艦上「商量」的。

◆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幾艘英國炮艦闖入香港海灣。 (資料圖片)

換言之,無論提出怎樣的立場和要求,英方最終都會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就是不平等的意思。

締約方無拒絕權利

就條約自身而言,趙雨樂表示,不論從哪一項條款來看,「都是清晰地反映著不平等條約的定義」,因為中國作為締約方,由始至終完全沒有決定接受與否的權利。他以所謂「割讓香港島」為例,雖然香港島當時只是無甚發展的「彈丸之地」,但對於國家主權而言,此舉的意義就十分重大,相當於侵蝕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 《南京條約》複製本 (資料圖片)

《南京條約》還涉及多種國家主權,例如在《南京條約》後續中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中,英方取得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及領事裁判權等,令中國失去釐定關稅等權力,間接加劇日後列強屢屢侵佔中國。

◆ 1842年8月29日,滿清政府和英國簽署了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資料圖片)

此後數十年,中方外交人員歷盡艱辛,才終於把關稅自主等權力收回。

又如「五口通商」一事,開放哪個地方作為通商口岸,理應由中方決定,但《虎門條約》規定了中方開放五個口岸,此事的意義不止表面上開放幾個口岸那麼簡單,而是中方無法控制通商的規模,令列強可以加大傾銷商品和鴉片,打擊中國本土經濟,「使中國沒有一個地方不被列強經濟侵略。」

不平等條款細項留「尾巴」

趙雨樂慨嘆,自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開先例後,每當發生衝突,西方列強自然而然又是優先使用戰艦和武力威脅,除了簽署不平等條約外,如果我們細心留意內容條款,就會發現列強多在細項中留有「尾巴」,讓列強得以持續以各種方式入侵中國,「這就是不平等條約,不僅是條約本身不平等,條約的後續處理更加不平等?!?/p>

《南京條約》小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整理)

簽訂日期 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簽訂地點 江寧府(今南京)下關江面英軍戰艦康華麗號(Cornwallis) 

雙方代表 清:耆英、伊里布;英:砵甸乍(Henry Pottinger) 

主要條款

清政府永久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清政府向英國共賠償2,100萬銀圓

清政府廢除英國商人須經公行進行貿易的制度

清政府對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進行五口通商

弱國無外交 中國不能弱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對中國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趙雨樂指出,在外交方面,中國從中學懂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若然國家自身底子不夠強大,無論多麼努力也有機會被侵略。過去百多年間,無數思想家在政治、經濟、教育、社會及民生等領域,都提出過方方面面的改革,其根本精神都在於「中國不可以弱,一旦弱了就會被別人欺負?!?/p>

趙雨樂指出,新中國強調「生存的外交」、「在國際上有自己聲音的外交」,是因為知道自身發展歷程與其他曾被佔領或殖民的國家十分相似,所以對發展中國家更加有同理心。由「一帶一路」倡議以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都是汲取了過去遭列強欺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結合了和體現著56個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為了實現能夠獨立自主,不再被列強侵略欺負的宏願而努力。

他慨嘆,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思維及霸道行徑在百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近年一有機會就會對中國步步進逼,但是面對列強的威嚇,國家依然自強不息,無論是在科技、農業、交通、經濟,以至社會民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矚目成就。

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不可侵犯

趙雨樂強調,作為中國人,要明白和緊記國家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一旦與西方出現衝突,亦要據理力爭,不可再像清朝時礙於國力避而不談,而是要將我們的價值觀闡述清楚,「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侵犯」,明確告誡西方列強不可再走壓迫中國的「回頭路」,在某些事情和議題上「不可太過分」,否則中國必定會、而且有能力作出反制,「向列強說不!」

學歷史汲教訓 吾輩自強不息

儘管180年過去,《南京條約》以及鴉片戰爭這段歷史於當代警示教育意義依然十分重大。趙雨樂認為,無論是香港或內地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都應該更多認識這段歷史,明白大家是「命運共同體」,讓兩地居民都體會到骨肉相連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教訓和經驗,「學會即使處於最艱難時刻,仍然要去努力求強?!?/p>

趙雨樂表示,簽訂不平等條約固然是傷痛的事,但是中國人並沒有因此而委靡不振、停滯不前。他舉例說,從林則徐編撰的《四洲志》,到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都不斷地對列強的地理、科技及武器等反覆考察和研究,希望「師夷之長技制夷」。

儘管後來依然經歷過不少戰敗與挫折,但仍然不斷啟迪著一個又一個的改革家,以致中華民族最後能夠取得勝利,保留下來一個完整的中國,「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始終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一點在現今依然需要學習和堅持。」

港英政府「洗腦」教育遺害百年

◆經歷150多年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最終在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懷抱。 (資料圖片)

由鴉片戰爭到簽訂《南京條約》,開始了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歲月。趙雨樂指出,英殖統治其中一個嚴重的負面影響,就是在港英政府「洗腦」下,令香港與祖國的關係和文化逐漸疏離。他認為,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懷抱25年,但回望《南京條約》的歷史,大家需要重新審視和小心檢視,在這失落的一百多年中,究竟什麼東西是被「下了藥」、「下了毒」及「洗腦」。戰爭所付出的代價,遠遠不只是金錢上的代價,更多是在於:「香港這片土地上的人,是否能夠感受到自己與祖國之間那種血脈相連的關係?!?/p>

趙雨樂說,《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先後使中國失去了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的治權,引發了眾多後遺癥,包括在教育及行政運作等方面被「殖民地化」。英國牢牢地為港人「洗腦」,讓他們覺得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有一種「優越感」。

他舉例說,香港絕大多數教科書所使用的都是西方觀點,導致很多學生到現在還不明白為何要「執著」於鴉片戰爭的歷史,以為英國是為香港帶來「現代化」的「功臣」,令學生和人民有意無意之間被「殖民地化」,也導致港人與祖國關係和文化「隔了一重」地割裂,要花很大氣力和工夫重建主權觀念和意識。

英國優越論歪曲香港史視野

同時,「殖民地化」產生出所謂的「英國優越論」,例如英國歷史學家安德葛所著的《香港史》,將香港的成功歸功於歷任港督的施政,沒有呈現出完整的香港歷史面貌,歪曲了世人對待香港史的視野;更嚴重的是,不少世界著名歷史學家,都只以戰爭勝負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成功與否、進步抑或保守的單一標準,呈現出一種西方優越與中國落後的錯誤二分法,影響學生及大眾的判斷。

趙雨樂指出,這帶出一種非常危險的意識形態,彷彿在教導人們,只要有強權和強大武力,就可以對弱小者予求予取,甚至掠奪其土地並管治幾百年,日後只要把地方發展得好,就算是「將功補過」,完全顛倒了黑白是非。

他感嘆,這不難解釋,為什麼在回歸後仍有人覺得,香港這百多年來在英國的管治下「很有進步」,也就是這種史觀和史書,讓時下一些年輕人覺得國家仍是「十分落後和老套」,但是自己又從未親身到內地觀察和體驗過,也沒有與內地年輕人互相交流,「是十分糟糕的情況。」

今日舉行的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就是藉《南京條約》180周年及香港回歸25年不斷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際,通過反思歷史及加深彼此聯繫,更能激勵兩地人民鑒古知今,加強身份認同和愛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傳播正能量,做到「思本源,知來路,啟新程」。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