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耀宗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國家文化認同是促進國家團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香港,我們從多次的社會動盪可以看到,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缺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別有用心的反中亂港者以及西方反華勢力的挑撥和教唆下,香港部分青年會迷失自我,淪為他人顛覆國家的棋子。所以香港各個階層都要幫助香港青年一代,在社會建立起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的體系。

首先,學校要增加大歷史觀的培養。學習中國歷史要有大歷史觀,避免片面看待歷史問題。2019年修例風波讓香港社會反思,是什麼導致了青年對國家認同的缺失。許多人都認為,青年對於中國歷史認知的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我們看到,現時中小學及幼稚園各學習階段的課程,已涵蓋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民身份認同等重要的學習元素,那為什麼依然欠缺成效呢?原因可能是我們在認知歷史的時候,只是簡單地介紹歷史發展以及時間,缺乏一種大歷史觀的培養。

推廣責任和義務的文化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而其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大歷史觀中的核心要素。當我們運用大歷史觀看中國歷史的時候,才能客觀分析其中的前進和曲折,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國家發展中的問題,也才能學會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在現實發展中避免犯錯,更好地回答「我們從哪裏來、現在在哪裏、將到哪裏去」的問題。只有堅持大歷史觀,才能避免由於片面看待國家發展中的問題而全盤否定祖國的文化以及身份認同。所以,歷史教育應增加大歷史觀的培養,從而使得青年一代以及香港社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建立起國家文化以及身份認同。

第二是推廣中華優秀文化。每個中國人都有義務推動國家發展。每一種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中國文化亦然。長期而言,香港一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強調個人主義,但是社會政策都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這就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因此香港社會需要積極推廣中華文化中有關責任和義務的文化價值觀。

善用各種平臺推廣中華文化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責任優先於自由。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對於國家和社會富有責任,無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傳統價值觀也成為了中國許多仁人志士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的光榮傳統。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更強調義務和權利的統一。現代社會中,各個國家的制度和法律都對個人的權利給予了保障,但是如果只強調個人權利的最大化,其結果必然會導致社會共同的權利受損,所以我們在強調權利的同時不能忽略義務。這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倫理價值觀。只有人人履行個人義務,社會整體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個人利益才能受到保障。這正是香港社會,特別是青年人所缺乏的。因此,未來學校教育應該推廣責任和義務的教育,為香港發展培養新時代的人才。

第三是跟進時代步伐,讓「新中式」成為青年人的驕傲。近年來,內地新一代的青年開始向世界推廣「新中式」文化,從網絡紅人李子柒到漢服文化成為年輕人新的時尚,這背後透露出的,是青年的一種文化自信,這也啟發我們,推廣文化需要緊跟時代脈搏,善於運用各種平臺。

受到香港和內地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聲生不息》,用經典粵語歌曲勾起了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回憶,讓更多人從歌曲中意識到香港和內地血濃於水,引起共鳴。媒體平臺未來應該繼續打造更多類似的節目,推廣嶺南文化,或者利用香港故宮製作文化IP,以青年喜歡的方式來說好中國故事,推廣國家文化,增加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

只要社會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推廣中華優秀文化,持之以恒,定能增加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增加身份認同,為落實「一國兩制」以及「愛國者治港」貢獻力量!